张勇传:上善若水,水利万物而不争
简介:张勇传,1935年3月生,河南南阳人,中共党员,中国工程院院士,水电能源专家,华中科技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、文华学院首任校长,现任文华学院名誉校长。出版《水电站水库调度》等著作16部,发表论文200余篇,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、二、三等奖各1项,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重要奖励10余项。他将水库运行基础理论与优化理论、控制理论、系统工程等进行综合交叉研究和应用,为现代水库运行理论的创立作出了突出贡献,并率先提出数字流域的崭新概念。中国水电能源理论的开拓者,他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生产实际,获得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。
张勇传与水渊源颇深。
1953年夏天,高考当天连降暴雨导致南阳市白河水位暴涨,张勇传只得乘坐运货的小船,历经波折赶到考点。凑巧的是,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(现华中科技大学)水动专业。大二那年,长江暴发百年一遇的大洪水,张勇传主动请缨,冲到抗洪一线。“如何利用好科技的长缨,让水的力量为我所用,将水害变成水利。”这两次人生经历,在张勇传的心中埋下了科研的种子。
大学期间,张勇传刻苦学习。大四时,张勇传在已有的“水能算法”基础上,提出“图解法”以避免试算过程,并将其写成论文发表,这是张勇传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,也是他学术创新的开端。从此张勇传开始了大大小小的研究,不断开拓中国水电能源理论研究新领域。
1957年张勇传从华中工学院(现华中科技大学)毕业并留校任教。1963年,年仅28岁的张勇传,出版了《水电站水库调度》一书,这是我国水库调度领域的第一部著作。
做中国水电能源理论的开拓者。
张勇传致力于水电能源开发控制与调度的研究,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。1979年,位于湖南的柘溪水电站面临生产困难,负责人主动到学校求援。张勇传来到湖南,与有关部门合作对该问题进行攻关。在经历无数次的挫败后,张勇传和课题组终于拿出了最优调度方案,使柘溪成为我国第一个成功实现优化调度的大中型电站。该方案使得柘溪水电站在一年之内就实现多发电1.3亿度,扭转了柘溪水电站以往只能“靠天吃饭”的局面。水电部国家科委也将这一成果推广应用到全国34家大中型水电站。
改革开放后,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,电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至关重要,解决能源不足、电力不够的问题迫在眉睫。张勇传走遍各地实地调研,长江、黄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,许多水利工程都有他的身影。他规划运营调度设计,将水这个清洁能源成效发挥到最大。1984年初,张勇传和同事们在华工校园里,建立了我国第一座水电站经济运行计算机控制实验中心。
1997年,张勇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候选人简表上写到“所得成果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获得超过8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”。他在水利水电领域的创新,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被称为中国水电能源理论的开拓者。张勇传创造出多个“中国第一”。60多年来,他坚守科研和教学工作一线,为我国水利水电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。他秉承“献身科学、报效祖国”的信念,为治水兴利倾注心血数十载。
若水情怀无声流淌。
“上善若水,水利万物而不争。”这是张勇传最喜欢的一句话,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。从1957年留校任教至今,张勇传带过的学生不计其数,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。“我虽是一位院士,但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,培养人才是我的责任和使命。”张勇传说道。
2003年7月,年近古稀的张勇传,出任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第一任校长,开创中国高教史上院士担任独立学院校长的先河。他常常鼓励学生要有对事业执着追求,选定目标就要不断地奋斗,不计较结果与否的科学精神。在张勇传的带领下,文华学院站在“巨人”的肩膀上腾飞,成为了全国独立学院中的佼佼者。
张勇传曾在自己创作的诗集中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此生既结缘于水,就甘做其中一滴。无声地润泽土地,望其能滋养桃李。”尽管已经87岁的高龄,张勇传依旧心系学科发展和学生培养。如今,他还担任着1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的导师,为学生找准研究方向,帮助攻克研究难题。每天早上8点前,华中科技大学水电学院行政楼办公室都会出现他的身影。对于年轻学生们的“打扰”,他从不介意,并且在与晚辈的交流中精神抖擞,用“秉持水电精神,砥砺前行,报效祖国”的寄语,勉励学子用行动去探索和实践水电精神!
——来源:《党员生活》杂志